1 min read

实验室中两位女孩的毕业答辩

来源:http://news.hzau.edu.cn/showarticle.php?aid=23010 【南湖新闻网】
机构: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组与代谢组重点实验室

两位女孩的毕业答辩[ 添加日期:2009-06-04 点击率:1618 评论数:0 条]

     这是学校数百场毕业生论文答辩中普通的一场,这是生科院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10多场硕士论文答辩的第一场。6月3日上午8点20分,微生物重点实验室502室挤满了30多位前来参加答辩的同学和老师。

   
答辩快开始了,陆续有人进来。不过502室是个狭小的会议室,提前10分钟来也是一位难求,来晚了的同学只好在隔壁实验室找一个凳子,坐在门口静静地听。

   答辩的评委都是“大腕”,有学生说,除了听答辩学习经验外,来看看领域的“牛人”也是不错的。答辩主席骆清铭,这位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校副校长,兼任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多个职务。这位儒雅的学者从事光电子信息技术在生物医学中应用研究,是该专业很多同 学的“偶像”。

  

答辩委员沈萍教授,这位很和蔼的老太太是武汉大学微生物学及微生物遗传学专家,其在嗜盐古生菌及其噬菌体方面的研究在国内首屈一指。答辩委员陈绪林研究 员,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牛人”从事着一份看起来很危险的工作:流感病毒、肝炎病毒、HIV及疱疹病毒的复制机制与抗病毒药物筛选新靶标的发现等。

   还有我们学校的国家级专家喻子牛、周俊初,副校长张献龙,生科院教授李友国。旁听的还有副校长高翅。7个委员组成了一个微生物领域的豪华阵容,有学生说,这是一个博士论文答辩的组合。

   上午参加答辩的3个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何正国,这位中国科学院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博士,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作了4年的博士后研究,2005年来到学 校,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的新功能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创新药物和疫苗的开发。4年多来,何正国带领自己的学生,潜心研究,甘于寂寞。今年,他带领的课 题组开始“井喷”接连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杂志《基因组研究》(Genome Research)、《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等上发表论文。今天答辩的主角中,就有其中的两位第一作者,而且是两个女孩。

   郭曼曼,生科院2006级本硕连读研究生。在何正国的指导下,她的工作是构建一个在常规条件下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功能基因进行方便安全研究的遗传操作平台, 并寻找可能在结核病原潜伏感染及耐药性突变产生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基因。今年2月18日,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基因组研究》发表了以她为第一作者,何正国为通 讯作者的相关成果。

   张璐,2006级从云南师大考入我校。在何正国的指导下,她试图弄明白古菌DNA复制起始蛋白和DNA聚合酶之间存在物理的和功能性的相互作用,并希望阐 明在古菌生命体中DNA复制起始和延伸两个过程之间的分子偶联机制。4月,这项由我校独立完成的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上。


  

为了这两项成果,两人在实验室花了3年时间。为了准备答辩,两个爱美的女孩子还简单的化了个淡妆。尽管有了权威杂志的论文,25分钟汇报的PPT,两个女孩还是花了1个周时间准备。

   答辩委员们对两人的工作评价很高,“工作做得很漂亮,工作量大,创新性强。”对论文中的瑕疵,委员们也不放过。很和蔼的沈萍,提出的问题却很尖锐。

    委员们最感兴趣的,是研究的应用潜力和前景问题。他们更关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知识面,更关心其科学思维的养成。委员们在现场对问题的具体阐述,更像是在做报告。学生很受用,有学生说,这场答辩更像是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很受启发。


  
   副校长张献龙评价说:“今天的答辩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场的学生陷入沉思,时而发出会心的微笑。也许,某个小小的思维火花正启发着他们。


“我也有问题要问”,2007级的硕士研究生王鹏霞对古菌研究很感兴趣,现场按捺不住,站起来向张璐提问。

   答辩完成后,王鹏霞意犹未尽,找到张璐单独交流。

   答辩委员们打分时,何正国出来,和学生们交流。

   与我们以为的满心喜悦不同,何正国对弟子们的答辩表现并不太满意。他说:“还是知识面不广,暴露出你们积累还是不够;而且委员们更关心你们是如何提出问 题,如何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评价这些研究,显然你们并没有很好的思考这些。”他叮嘱这些即将远行的弟子:“不管在哪工作,最重要的是怎样思考问题的科学思 维习惯,而不仅仅是把目光盯在新的技术手段上。”

这番随性的谈话让郭曼曼很有感触:“也许要等我读完博士后再回过头来,才能真正明白今天工作的意义所在。”

答辩主席宣布结果,与答辩学生握手表示祝贺。

和评委来张合影,来为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划个句号。

答辩完了一身轻,趁着两位美女心情好,到她们的实验室去看看。微生物重点实验室附楼的2楼,在通过曲折狭长的走廊,我们来到了蛋白质组学的平台。

208和210,两间加起来不超过50平方的实验室,就是蛋白质组学的平台所在。3年来,郭曼曼、张璐两人的大多数的节假日都在这里度过。


  
最后再穿一次白大褂,这个衣服已经“发配”给师弟师妹们了。

整理仪器,3年来,这些简单而枯燥的工作郭曼曼重复了很多次。这样的工作让爱笑、喜欢歌唱的郭曼曼很快就安静下来。

再到无菌操作台上操作一把,在漫长暑假的孤寂黑夜中,曾经陪伴郭曼曼的,就是这里的酒精灯和试管。一次次失败,陪伴她的,是导师何正国的鼓励:“没有成 功,只证明你失败的还不够多。”3年,郭曼曼逐步发现了和微生物打交道的乐趣所在。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清晰的方向:“肯定还是做研究,我喜欢这过程。”

   帮师弟师妹们看看实验材料,据说培养液是神经毒素,极度危险。为了和这些培养液和同位素打交道,本科是云南师大“舞林高手”的张璐,研究生3年居然没有时 间去秀一把舞技。她很享受这3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说:“做实验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看到出了结果特别的happy。”

   郭曼曼希望出国读博,目前正在联系中;而张璐选择到昆明医学院工作。新的航程就在眼前,导师何正国说:“硕士研究生发了影响因子高的文章,对你们更多的意味着压力,希望你们不辜负这份荣誉。

更多详细报道,敬请关注6月15日出版的校报420期。